close

內容來自hexun新聞

山東地煉女漢子抗衡中石化曾給總理寫信獲批

第1頁:一封寫給總理的信第2頁:喪失的話語權第3頁:“幫兇者”鐵路第4頁:地盤分食暗戰第5頁:油品升級博弈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2013年第23期 “兩桶油”和地方煉油企業似乎是天生的冤傢,前者介意後者的低品質產品會影響中國整個石化市場,後者抱怨前者的饕餮胃口貪得無厭。◎本刊記者 王鍵 | 文 苗正卿 | 編 (發自濟南、淄博、北京)68歲的劉愛英用13年時間試圖為自己的企業撬開一絲活路,她的抗爭執著卻無力。1999年,在以山東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的身份亮相後,劉愛英便開始以一己之力“拯救”山東地煉,為夾縫求生的企業奔走呼號成為瞭她最普通的工作。“當時希望把山東地煉企業整合成一個新的主體,以抗衡國有大石油花蓮汽車貸款救急信貸年息公司的不斷壓迫。”在《中國經濟和信土地銀行信貸利率試算信貸年息息化》記者面前,操著當地口音的劉愛英,絲毫沒有掩飾山東人的心直口快。2012年4月28日,本該出席公司成立13周年慶典的劉愛英卻沒有到場,這不僅是因為其名片上的頭銜已從山東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變為瞭山東省煉油化工協會會長,更重要的原因是,她的努力終究落空瞭,一度在劉愛英頭腦中閃現的“山東石化集團”也最終不過是為瞭獲得話語權而誕生的紙上計劃。“我在這個行業已經工作40多年瞭,當時廠長們都投票選我出任董事長,就是為瞭解決進口原油和銷售的問題。”劉愛英回憶當初不無遺憾,坦言自己的好人緣並沒帶來好運。隨後一年多時間,“不信命”的劉愛英仍倔強地穿梭在企業和政府間。有人笑稱,她應該是中國所有行業協會會長中,年紀最大也最負責任的“女漢子”。直到2013年10月,國傢能源局組織相關部門召開座談會,專題聽取全國工商聯和部分民營石油企業對民間投資進入石油領域的意見和建議。讓這位處於職業生涯低谷中的女會長激動地跳瞭起來,“付出總算有瞭一點回報。”據劉愛英回憶,當天座談會的主要議題就是民營企業原油進口使用資質問題,其間一共有4場分組討論,每場都長達1個半小時:第一場是聽取包括中石油、中石化在內的央企意見,第二場是聽取地方煉廠的意見,第三場是聽取科研機構、地方協會和專傢的意見,第四場是聽取地方政府的意見。看似平靜的討論卻深藏波瀾。除瞭參加第三場討論外,劉愛英四處打聽其他幾場討論的結果。“除瞭央企反對外,其他都偏向支持民企。”最終出現瞭3比1的比分。不久,國傢能源局就向有關部門和企業下發特急文件《煉油企業進口原油使用資質條件(征求意見稿)》,開始設計地煉進口原油的分配原則和方案,並要求10月21日反饋書面意見。為瞭引導更多地煉企業加入,征求意見稿還提出要積極爭取國傢增加原油計劃指標,放開對山東省地方煉化企業加工進口原油的限制,給予1000萬噸/年原油非國有貿易進口資質。與此同時,一些內部權威人士也不斷放出消息,估計最終方案可能比較接近上述草案,最快有可能於11月份出臺。甚至包括“兩桶油”的高層也透露,中央政府對石油領域的開放將遠遠超乎市場預期。勝利似乎隻是時間的問題。但眼看時間的腳步就要邁入12月份,劉愛英有些坐不住瞭,因為幾乎在一夜之間各種曾激起劉愛英勝利感的方案就“一點消息也都沒有瞭”。怕出差錯的劉愛英在多方打聽下,才發現自己吃早瞭定心丸。據她瞭解,國傢能源局出臺文件後,該方案就立即遭到兩大石油集團的強烈反對。“原來限制地方煉廠進口原油,單靠加工燃料油,他們就能生存。如今給他們原油,生活得豈不更滋潤瞭。”這一明顯的打壓邏輯也讓劉愛英逐漸意識到問題的復雜性,“原油不是那麼好拿的。”其實早在8月份,國務院就批瞭1000萬噸原油指標給民營企業,但此方案至今也遲遲落實不下來。這一事實也恰恰印證瞭劉愛英的擔憂。“隻能等著”,在記者面前,劉愛英幾乎是從嘴中擠出這四個字的。其實,早在地煉誕生之初,就曾被貼上“私生子”的標簽。很多地煉在建立時並未經過國傢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批準,他們在石油產地周邊或靠近港口地區,以瀝青廠、燃料油廠的名義建立,配上幾套煉油裝置便開始“大幹快上”地煉起油來。山東地煉一直是中國石油(601857,股吧)行業的一個特殊群體,曾因“小散亂”的不規范生產,一度差點被“上面”滅掉,也因勢力不斷壯大使競爭對手怒改遊戲規則。它們的身份也相當復雜,既有國資,也有民營和外資。人們為瞭區別它們和國內三大石油公司,給瞭他們一個稱號“地煉”,即地方性煉油廠。地煉發展至今已超乎大部分人的預期,而重壓其上的石油行業壟斷也從未消失。地煉與國有石油企業兩者間“既合作又競爭”的曖昧關系,也讓一場場“愛恨糾葛”的起義與狙擊不斷上演。一封寫給總理的信1999年底的一個上午,一封由劉愛英起草、各大地煉廠長聯名上書的信件從山東寄往國務院辦公廳。“當時給總理的信寄出後,心裡一直忐忑不安。”劉愛英至今沒有忘記當天的緊張心情。在劉愛英看來,這封信的初衷源於一年前中石化對地煉企業的“不公平待遇”。根據1998年石油行業“南北分治”的重組安排,國傢組建瞭兩大全產業鏈的石油巨頭——中石油和中石化。重組後,中石油、中石化分別獲得北方12省、南方19省的油氣資源勘探開采業務,同時獲得瞭各自所在省份的煉油、批發、零售等中下遊業務和進出口經營權。山東省由此被劃分為中石化的“地盤”。這樣一來,中石化雖然不是地煉企業名義上的主管單位,但卻掌管著他們原油計劃供給以及成品油銷售的生殺大權。在競爭對手中,無論哪一方的話語權增加,都難免會擦槍走火。1998年下半年,“一種原油,兩種價格”的遊戲規則悄然出臺。這讓劉愛英十分惱火:“中石化將油價分為國際油價和國內油價兩種標準,賣給山東地煉執行國際油價,賣給其他人卻執行國內油價,這不是明擺著欺負人嘛。”劉愛英不甘忍受這樣的“禮遇”,她聯合地煉企業以及地方政府部門,多次上訪相關部門反映情況,但均以得到“我們拿中石化也沒辦法”這樣的回復不瞭瞭之。“那誰拿它有辦法?”在多次協調無果的情況下,仗義執言的劉愛英為瞭替地煉企業要個說法,在和廠長們幾番徹夜長談後,最終選擇拿起筆桿子作最後一搏,“找總理”成為她和地煉企業最後的救命稻草。作為發起人,劉愛英此番大膽決定也將其置於十分微妙的處境。“當時我在省化工廳工作,給總理寫信要不要跟廳長匯報?匯報怕有政治問題,風險誰承擔,但不匯報又事關一個行業的未來發展。”騎虎難下的劉愛英深思熟慮後,決定繞過廳長直接寄信,“如果問題解決瞭,皆大歡喜。如果出現問題,我一個人承擔責任。”信寄出後的第四天,忐忑不安的劉愛英決定獨自踏上前往北京的火車一探究竟,“如果總理批示瞭,中石化肯定有動靜。”下火車後,顧不上吃飯的她直奔中石化,剛邁入大門準備填寫來訪登記時,突然被門衛告知“不用這麼麻煩瞭,直接上去吧”。這一反常示好讓劉愛英隱隱覺得“應該有戲”。事情正如劉愛英所料。其實在寄出信件不到一周,中石化就接到高層領導人“請把山東問題解決好”的重要批示。在與熱情接待的中石化4個主任寒暄過後,已探明虛實的劉愛英直奔主題,並且語氣也愈發堅定:“我這次來就是要解決山東地方煉廠買高價原油的問題,你們不能搞‘一種原油、兩種價格’,並且把我們之前為此多支付的3.5億元還給我們。”最終,雙方以各退一步的“友好姿態”作為結局:今後價格一視同仁,中石化將3.5億元換成30萬噸原油,並且以後每年作為計劃給地煉企業安排下去。但中石化心理很清楚,這種“妥協”可能會導致更多的小地煉拔地而起,這顯然對行業有序發展十分不利。無風不起浪。寫信事件“和解”為雙方日後拳腳相向埋下瞭伏筆。一場“以卵擊石”的小人物起義,表面上看是地煉爭奪話語權的階段性勝利,但卻招致瞭一場更為猛烈的暴風雨加速來襲。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3-12-10/160442812.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brationfnuci7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